科研小白怎么开始一篇顶会论文?

发表时间:2023-05-23 15:22作者:沃恩智慧

导读

从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到作为研究人员,书写论文一定是绕不开的永恒话题。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撰写好一篇论文,前提要掌握好撰写论文的方法

01

CNKI中国高等教育期刊文献总库

选题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种说法,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没有成功与不成功之说,只要愿意去做都会成功。此话谬矣。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数百万,最后一看都是无用的废话。这就不能视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选题之上的。那么,什么是成功的选题呢?简而言之就是选题要有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什么呢?】


一研究的目标取向。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的目标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从选题来看就可以知道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如果选题没有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而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那么就意味着该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说前人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在目前的状况下已经没有深入的可能了。这种课题方向不值得去选。

二研究的具体范围成功的选题应该是范围具体的,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选题不能过大,过大的选题会使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只能蜻蜓点水。反过来说题目太小,研究就会过于沉迷于琐碎的细节,从而也会使研究失去了价值。特别是有的细节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研究者的眼界太窄,没法从细节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要对一个学术问题产生质疑,或者说要有争鸣性。学术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很多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对的,但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因而其真理性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选题一定要敢于质疑,但质疑必须要有理有据,而不是随便怀疑。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的怀疑,这样的选题一定是有价值的。

总之,选题是很讲究技巧的。选题实际上是积累后的第一次思想井喷,没有积累就无法进行选题。好的选题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前提。在选题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题目的表达,即怎样把这个内容表达出来。


【内容表达方式】


一标题长短合适。太长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题目要求精炼、简洁,要力求达到“多一个字太长、少一个字太短”的水平。

二核心概念数量要适宜。核心概念不宜超过两个,一旦超过通篇论文到底研究什么就很难把控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释概念,实质性的内容就被冲淡了。

三是表达要精准。题目如果引起歧义或者含糊不清,那么在写作过程中会很有可能出现跑题。

02

文献梳理和文献的使用

文献是写好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文献就像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文献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尊重文献就是尊重他人的研究。因此,文献在撰写论文中至关重要。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文献。


【关于梳理文献的目的】


1. 梳理文献的目的

选题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既有的研究而发现问题。梳理文献的目的在于:

第一,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任何问题都有发展脉络,不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就不能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然后才能预判这个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有哪些。要全面梳理这一问题在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如果打开电脑就直奔主题,对某一具体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下去,也不去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可能是低水平重复的东西。这样的论文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更不会被接收。

第二,梳理文献是充分肯定他人所做的学术贡献。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在研究中,这个巨人不是指具体某个人,而是所有对该学术问题作出了贡献的人。

2. 如何梳理文献?

不少作者喜欢在引言中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罗列出来。不曾想过把所有相关文献罗列出来肯定会占据一定的篇幅,会导致“喧宾夺主”的论文结构。文献罗列太多,正文就要腾出篇幅来,结果正文想写下去但发现篇幅越拉越长而不敢深入下去了。这种文献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确的文献梳理方法是:

第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著,这些论文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罗列出来。

第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那些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论文,这些论文同样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

第三,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来梳理文献。结合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来梳理文献,这样范围会大大缩小,会更有效率。


【如何使用文献】


在文献的选取和使用上,部分作者认为文章有标注就是使用了文献。但是,论文究竟使用了什么文献?还有就是所用文献是否与所引用观点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献上会有以下几种常见错误:

一为文献而文献,即是在文献上凑数。用一大堆文献来吓唬读者,显示作者是阅读了大量文献的,但仔细看后,会发现文献与论文的观点关联度并不高。

二文献与所引用的观点“先入为主”的思想。引用的观点本来是“A”的,但作者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去查对,只是在二手文献中看到了“B”用了该观点,于是就以为这个观点就是“B”的。这种情况非常严重。

因此,使用文献是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的。使用文献体现了一个学者是否严谨,研究是否下功夫。因此,使用文献时:

一切忌文献堆砌。使用文献的价值在于体现论文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而不是通过堆砌文献了炫耀自己的知识水平。如果是这样,结果可能恰得其反。

二保证引用正确千万不要出现弄错出版时间、引用内容错误、页码错误、作者和译者错误等。这些会导致论文存在硬伤。

03

论证的逻辑

研究就是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然而,有部分人用发散性思维来写论文的,造成论文缺乏深度。论证的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富有层次感】


好的论证逻辑一定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好的论证逻辑就像剥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大饼一开始就知道结果了,这样的论证不会给人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好的论文,同样要给读者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


【具备缜密性】


论证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人逻辑思维能力也比较强。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那么其论证肯定是“碎片化”的。部分学者专业基础不扎实,在撰写论文时基本上就是用1、2、3、4……进行罗列,缺乏缜密的逻辑思维。


【具有学理性】


学术论文代表着学术性很强,它必须摒弃口语化表达。口语化强调是能让普罗大众听得懂,而学术论文是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才能听得懂。如果都能听得懂那就不是学术论文了。


【具有严谨性】


学术研究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须在论文写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当然不可否认确实存在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但这些行为不应该被效仿。


【不用天马行空】


学术论文肯定有一个核心观点,因而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所有的内容都是指向这个核心观点的,而不是从核心观点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离主题。

04

论文的修改与查证

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科研的态度。如今大多数人不愿意修改,也不愿意查证文献和材料。这显然缺乏对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


【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


其一、对文章的总体结构在进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虎头蛇尾或是结构上的不对称性(把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讨论);

其二,对文章的逻辑进行梳理,看逻辑是否存在不连贯性;

其三,对语句进行斟酌,看表达是否存在问题;

其四,对文献进行查证,看是否存在着文献的错误;

其五,对数据进行校对,看是否存在明显错误;

其六,对注释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错误;

05

论文的结尾

论文的结尾既是整篇论文的点睛之处,也是揭示学术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因而,结尾一定要有“气势”,往往能够凸显论文的整体品质。但是部分学术论文有以下几种雷区:

其一,论文根本就没有结尾,当论证完毕后,论文就嘎然而止。这是典型的“虎头蛇尾”;

其二,没有对前面的研究进行总结,而是离开前面的研究谈体会,因而没有体现结束语的作用;

其三,对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谈,没有集中到观点上来,从而显得太平淡;

其四,流于形式,有无结尾一点区别都没有,这样的结尾就没有意义。

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是好的结尾呢?至少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能够从宏观上对论文进行观点性的总结。前面主要是论证,证实或者证伪,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结尾来提炼整篇论文的观点,使读者更清楚作者的观点。

二是要有科学预测和思考。结尾除了归纳观点外,也可以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以及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06

遵守学术规范,信守学术道德

学术规范是学术的生命线。学者必须要按照学术规范从事学术研究,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假设。一个假设性的观点根本不能代表学术水平。只有用理论方法进行了符合逻辑的证明之后,如果这个“Idea”具有创新性同时又符合学术逻辑,那么这个“Idea”才能转变为学术观点。

分享到: